左: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曹力 中: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朱江明 右:零跑科技副總裁周穎
當零跑把D19這款售價25-30萬的全尺寸SUV推上臺前時,創始人朱江明卻在采訪中劃清界限:D系列不是豪華車,只是零跑的D系列。
在其他新勢力紛紛推出高端子品牌時,零跑選擇了一條更質樸的路——不做品牌溢價,只做配置升級。
這聽起來像個文字游戲,實則是零跑對市場認知的精準拿捏。當問及D系列是否會追求更高毛利時,朱江明回應得干脆:“以多少成本定多少價格,而不是說D系列毛利更高。”
不掛豪車標,卻堆豪車料——零跑的這步棋,既是對自身“性價比”基因的堅持,也是對高端市場的一次精準試探。畢竟,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當下,“值不值”比“豪不豪”更具說服力。
但問題是,在BBA和蔚來、理想們深耕多年的高端市場,一個拒絕“豪華”標簽的品牌,真能撕開一道口子嗎?
增程路線的務實選擇
要實現“高端配置、非豪華價格”,離不開零跑堅持的“全域自研”戰略。
曹力在回應如何平衡頂級供應商與成本控制時表示:“我們能夠應用頂級的供應商把配置做到頂配,這里面有個很關鍵的因素——核心技術是我們零跑自己的。”他解釋道,零跑的核心架構和匹配能力使得供應商更愿意與其建立戰略合作,從而優化成本。
朱江明則用具體案例展示了技術創新的價值:“我們跟采埃孚聯合開發的電驅和發電機一體化系統,一個電機充當兩個功能,當需要發電的時候它就是發電機,當需要做四驅驅動的時候它就是電動機,這些創新這種技術的整合應用一下子就做到了幾十公斤的減重,同時又省掉了一個電驅,這里面就可以少幾千塊錢。”
在技術路線上,零跑也展現出其務實的一面。面對當前新能源市場的“電池競賽”,零跑在D19上采用了“大電池小油箱”的增程方案。
朱江明基于個人使用體驗分析道:“增程車型一定是那些未來數量不一定會很多,也不一定會很快增長,只有那些不差錢,希望多掏1萬多塊錢去買一個發動機加增程器這樣的用戶。”
他認為,增程車的純電續航需要實質性提升。“我們認為增程車一定在純電續航方面要提升,要達到每周充一次、最多充兩次。”
然而,實現大電池與小油箱的組合并不容易。曹力透露,因為增程本身會有發動機的增程器系統,還有油箱和管路,都會占據掉很多的布置空間。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繼續解釋說團隊做了很多創新,“比如把排氣管集成到門檻梁里面,這也是在物理層面上做的非常大的突破,以前沒有車這么干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把原來自己首發的CTC首次應用在了增程車型上,讓它沒有電池的上蓋,把集成度做得更高,在這個空間里面布下了80多度電。”
智駕不爭做領頭,但要快速跟隨
在智能駕駛領域,零跑的選擇同樣務實。曹力坦言:“我們原來的策略不是說一定要去做嘗鮮帶頭的,我們在智駕上是緊跟隨的策略。”
這種“跟隨策略”背后是朱江明對技術發展路徑的清醒認知:“從高精地圖,到無圖,到端到端,到一段式的端到端,到所謂的VLA世界大模型,每六個月可能就會有一個新的說法、新的方向。”
在他看來,盲目追逐技術風口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消耗。“你要做世界大模型,就需要大模型人才;做端到端,又要另建團隊——每一次轉向都意味著推倒重來。”朱江明直言不諱地算了一筆賬,“在這個過程里,跟隨比領頭燒的錢要少得多。
當同行們爭相標榜“首發”“首創”時,零跑甘當“跟隨者”——等技術路線趨于明朗,再憑借全域自研的體系能力快速上車。這種策略看似慢半拍,卻可能讓零跑在智能駕駛這場馬拉松中跑得更遠。畢竟,在技術路線尚未定型的當下,跑得最快的不一定是活得最久的。
不過,曹力也表示,零跑將在明年實現高階智駕的趕超:“明年是有一個更高階智駕爆發點的時間點,我相信按照我們的計劃,明年上半年會在D系列上面趕超原來追隨的Gap,會做到第一梯隊。”
對于市場上關于零跑與某友商合作智駕的傳聞,曹力明確否認:“我們會不會用乾崑智駕?我們其實已經講得非常明確了,我們經過了幾年的沉淀和積累,投入更多的開發,我們會上自己的高階智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