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家初創車企追覓,最近它的高層去柏林找了個工廠,就在特斯拉旁邊,要在那里生產“超級跑車”,車子長這樣。
等等!“追覓”是干什么的?可能家里得有掃地機器人的,才能回答上這個問題。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智能家電企業,主要產品是掃地機器人。在8月28日,追覓正式官宣造車,據說是源于創始人2013年在清華時期開始的“造車夢”。
而且它宣稱2027年就要推出首款車型。從追覓放出來的第一撥共3張設計圖來看,這是輛超跑,但凡喜歡車的,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在“致敬”布加迪威龍啊,而且是深度致敬,也算是汽車行業的“天花板”了。4只一組的前燈,拱門形前臉,大曲率C柱,甚至一分為二的后風擋玻璃.....這差不多是像素級“致敬”了。
但第二撥又發了一張圖,帶有科幻的4個“無序對開”車門和無B柱設計。這個車門我印象非常深,因為它和1987年克萊斯勒跟蘭博基尼合作的Protofino概念車項目長得一模一樣,不知道有沒有關聯。
自從小米雷總實踐了“致敬”并且快速獲得商業成功之后,試圖實現造車夢情懷的人又開始驚蟄了。畢竟雷總的鮮活案例太刺激、也太容易了。但小米根本就不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主流敘事。主流是什么?是“耐住寂寞20年”,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是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而不是只為滿足自己和股東的一簾幽夢。
你要是真有這么多錢,還不如把布加迪給收了,然后投錢給它做,那不是更正宗么?但追覓的造車資金據說也是在放出這些PPT之后才融到的。聽到這些我都替布加迪捶胸頓足,就因為它有汽油車的包袱,所以融不到錢造電動車么?不僅布加迪,那些做超跑的小眾品牌,阿斯頓馬丁、邁凱倫、帕加尼、柯尼塞格,日子過得都不算太好,風光但缺錢。
但是追覓的執行力還挺強,據說原型車在年底的美國CES展上就會推出來,當然現在做個樣車也不過是兩三百萬元的事情,跟潛在的投資額度比,可以忽略不計。
簡單追蹤了一下,發現追覓還有一個“星空”品牌的規劃,做高端家庭車,而且有著“定位對標庫里南、賓利”這種我理解不了的訴求。它的目標是“碾壓理想”,但規劃路徑卻在復刻蔚來10年前的道路。蔚來和理想起步的時候,新能源車領域幾乎一無所有,可以信馬由韁。但現在呢?我對它的前途謹慎悲觀。
蔚來在2015年就推出了原創度極高的電動超跑EP9,最高車速跑到過313公里,百公里加速2.7秒,還在紐博格林賽道測了圈速。但最終也只是賣給幾位投資人,這種車如果不是一步步走來的話,很難在商業層面拿下市場,所以幾乎不可能有什么財務上的正向回報,純粹就是主打“圓夢”而已。李斌已經算是很喜歡圓夢的人了,但也從來沒把“賣超跑”當作目標,可見這里的難度有多大。
其實汽車行業的機會還很多,或者不能叫汽車行業了,而是個人交通出行行業。現在4座的車,將來很可能會演化為2座車、單座車,甚至沒有座位的車,呈現更加豐富和多層次的形態,滿足各種不同的場景?,F在的新勢力只參與了更受關注的四輪車,但其實2輪的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以及將來說不上該叫車還是叫移動機器人的產品,想象空間會更大。
但它們畢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時間、創意、資金去研發,也有挫敗的可能,哪有這種“踩著別人的腳印、讓別人無路可走”的方式來得快呢?畢竟著名創業大佬已經打了樣,而且那么多人出來罵也沒把他罵死,看來這就是一條可以復制的道路啊。笑貧不笑娼嘛。
我的觀點其實很開放:誰都可以造車,中國汽車業的活力就是靠這些車企前仆后繼地維持和超越的。但是希望你們能有點新創意,玩兒點新思路,別老在山寨和致敬的邊緣反復試探。
也給追覓們提個醒,前車之鑒要好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