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里,阿里巴巴旗下的工具類應用可謂經歷了不少波折,從曾經風光無限的口碑,到辦公必備的釘釘,這些產品在阿里的戰略布局中起起伏伏,有的逐漸淡出視野,有的則在轉型中摸索新方向。
而如今,高德地圖作為阿里系的一員猛將,正以激進的姿態進軍本地生活服務領域,試圖在美團和抖音占據主導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高德能否打破阿里工具類APP的“魔咒”,實現從導航工具到綜合平臺的跨越?
阿里工具類APP命運多舛
阿里巴巴旗下不少工具型應用都曾閃耀一時,但最終卻難逃戰略調整的命運。
以口碑為例,它早年本是大眾點評的有力競爭者,被阿里收購后卻幾經輾轉,先是在O2O大戰中重啟,后又與餓了么合并,最終在2023年被并入高德,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釘釘也曾憑借高效的辦公功能成為國民級應用,用戶超過7億,企業用戶達2500萬。然而,在“云釘一體”戰略推行后,釘釘的定位開始模糊,商業化步伐加快,甚至被指偏離了幫助中小企業零成本使用先進工具的初心。
一些行業人士評價,釘釘在AI轉型上顯得“大而不強”,功能雖多卻未形成核心競爭力,導致部分重要客戶轉向了飛書。
阿里在工具類APP運營上有一個特點,它們常常為集團整體戰略服務,時而擴張,時而收縮,命運不由自己主導。
口碑和釘釘的遭遇也說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靠流量或資源并不足以保證長期成功,產品定位和用戶體驗同樣關鍵。不過,盡管前路挑戰重重,高德地圖卻似乎正以不同的姿態迎難而上。
高德地圖的激進轉型與布局
高德地圖目前月活躍用戶高達8.9億,是中國第五大APP,也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的重要棋子,近年來,高德不再滿足于只做導航工具,而是大舉進軍到店業務,試圖打通線上線下服務。
2024年9月,高德推出了“掃街榜”功能,通過用戶導航、搜索等真實行為數據生成餐廳、酒店等榜單,并宣稱“永不商業化”,以真實可信為賣點。同時,高德還聯合淘寶、支付寶和餓了么上線團購業務,對餐飲商家推行首年免費政策,并通過大額補貼吸引用戶,例如發放紅包、打車券等。
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阿里對本地生活業務的迫切期待。
隨著電商增長見頂,阿里急需從線下場景挖掘新流量,而高德憑借其導航剛需屬性,成為連接用戶與線下服務的重要入口。數據顯示,高德日均生活服務搜索達1.2億次,導航至生活服務目的地的次數超過1300萬,這些數據為其轉型提供了基礎。
此外,高德在AI技術上加大投入,推出了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高德地圖2025”,日均推薦生活服務點位超6300萬個,試圖從工具升級為智能生活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