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作為一部聚焦掃黑除惡、司法公正的現實題材劇,開播前因 “張譯復出首作”“全員老戲骨” 等標簽備受期待。然而首播后口碑迅速分化,觀眾對劇情邏輯與角色深度的討論尚存爭議,但矛頭最尖銳的批評直指兩位演員的表演 —— 張譯的 “程式化掙扎” 與任重的 “突兀反派” 成為劇中難以忽視的短板,甚至被觀眾吐槽 “看戲如坐牢”。這場 “演技翻車” 背后,究竟是演員能力不足,還是角色與演員的錯位造就了災難?
從《重生之門》到《狂飆》,張譯近年塑造的警察、檢察官形象始終帶有 “蜷縮式” 肢體語言和欲言又止的神態。
此次飾演的檢察官洪亮本應是剛直不阿的司法先鋒,但其佝背低頭、眼神閃爍的表演,卻讓觀眾調侃 “演被告比演公訴人更貼臉”。與《人民的名義》中陸毅飾演的侯亮平相比,張譯缺乏檢察官應有的銳利氣場;
面對雷佳音在《第二十條》中兼具市井感與專業度的表演,其 “苦大仇深” 的單一情緒更顯蒼白。這種將 “隱忍” 等同于 “窩囊” 的詮釋方式,讓角色在智斗黑惡勢力時顯得底氣不足,削弱了劇情的說服力。
如果說張譯的表演尚可歸因于路徑依賴,任重飾演的黑商王彧則暴露了演員轉型的致命短板。當鏡頭對準他手持老虎鉗施暴的 “名場面” 時,方言臺詞的生硬、猙獰表情的夸張與節奏失控的肢體動作,讓原本暗黑壓抑的暴力場景淪為滑稽戲。
對比《狂飆》中張頌文用眼神流轉與微表情構建的高啟強,任重的表演停留在 “五官亂飛” 的淺層惡人刻畫。
更致命的是,其過于 “憨厚” 的外形與角色陰狠狡詐的設定嚴重割裂,即便劇本賦予其復雜動機,觀眾仍難以相信這是一個能布局扳倒黑老大的幕后操盤手。
兩位演員的爭議背后,折射出影視行業更深刻的選 角困境。張譯的表演模式在《雞毛飛上天》《懸崖之上》等作品中曾大放異彩,但將其強行套用于檢察官這類需要外放張力的角色,便如同讓梁朝偉演教父 —— 再精湛的演技也無法彌補氣質錯位。而任重的案例則暴露了中生代演員轉型的陣痛:當市場不再滿足于其擅長的 “好好先生” 戲路,缺乏系統表演訓練與角色適配洞察的硬轉型,注定水土不服。正如網友犀利點評:“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像王硯輝一樣,穿個汗衫都能讓觀眾隔著屏幕發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