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電影《惡意》首映禮上,導演陳思誠面對鏡頭擲地有聲:“說李庚希是‘京圈公主’‘資源咖’,都是扯淡的!”這場回應如同一枚石子投入輿論深潭,瞬間激起千層浪。從李庚希15歲被徐靜蕾發掘時的爭議,到如今金雞影后提名者的光環,這場持續數年的標簽之爭,終于在導演的坦率發聲中顯露出娛樂圈資源與實力博弈的深層邏輯。
李庚希的履歷自帶話題性:父親是畫家,母親與汪小菲母親張蘭是閨蜜,15歲被徐靜蕾簽入公司,首部作品即擔任《同學兩億歲》女主角。這些信息被簡化為“京圈資源”的符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成“京圈公主”的傳說。網友熱衷于用“人脈圖譜”解構她的成功:徐靜蕾的提攜、張蘭的干女兒身份、汪小菲婚禮的曝光……這些碎片被拼湊成“資本鋪路”的完整敘事。
但真相往往藏在標簽之外。李庚希在《小歡喜》中飾演的喬英子,用一場崩潰大哭征服觀眾;在《漫長的季節》里,她將沈墨的隱忍與爆發演繹得層次分明;2024年憑借《我們一起搖太陽》提名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時,評委給出的評語是“用生活化的表演打破青春片窠臼”。這些角色背后,是她每年兩部作品的穩定輸出,是凌晨三點研讀劇本的堅持,更是為貼近角色體驗抑郁癥患者生活的勇氣。
作為《惡意》的監制兼編劇,陳思誠的回應更具行業洞察力。他直言:“沒有那么多陰謀論,沒有被資本控制,我們就是一幫愛電影、為理想努力的人。”這句話撕開了娛樂圈“資源至上”論的偽裝。事實上,從《唐人街探案》系列到《誤殺》系列,陳思誠的作品始終以類型化創新和敘事精度取勝,其團隊更以“劇本打磨期長達兩年”著稱。
這種創作態度與李庚希的成長軌跡形成呼應。在《惡意》中,李庚希飾演的記者葉攀從追求真相到陷入輿論漩渦,角色復雜性對演員提出極高要求。陳思誠選擇她,正是看中其“能駕馭多層次表演”的特質。這種基于專業判斷的選角邏輯,與“資源置換”的陰謀論形成鮮明對比。
李庚希的遭遇并非孤例。周冬雨出道時被質疑“靠張藝謀關系”,卻用《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證明演技;趙麗穎從龍套到視后的逆襲,打破了“非科班無出路”的偏見;張小斐在《你好,李煥英》爆紅前,經歷了十年小品舞臺的沉淀。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真相: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標簽或許能帶來短期關注,但唯有實力才能構筑長期競爭力。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前十作品中,主演平均年齡32歲,其中70%為非流量演員。這印證了陳思誠的觀點:“觀眾最終會為好內容買單。”當《惡意》將鏡頭對準網絡暴力時,主創團隊的選擇本身就在傳遞價值觀——比起制造話題,他們更愿意用作品探討真相。
陳思誠的“扯淡”宣言,本質上是行業對網絡暴力的反擊。當“京圈公主”的調侃演變為對演員家庭的過度窺探,當“資源咖”的指責掩蓋了專業能力的討論,娛樂圈的輿論場已陷入惡性循環。這種環境下,李庚希選擇用作品說話:2025年她有四部電影、兩部電視劇待映,角色跨度從懸疑片到文藝片,用“劇拋式演技”打破類型桎梏。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當陳思誠在首映禮上引用這句話時,他不僅是在鼓勵團隊,更是在呼吁行業回歸初心——用創作代替炒作,用實力粉碎標簽。這場關于“京圈公主”的爭論,終將隨著《惡意》的上映成為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