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宇樹科技及深圳人形機器人代表眾擎機器人創始人都在不同場合不約而同透露出一個信號:該行業“非常缺人”。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5年機器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機器人產業供需雙漲,今年前5個月,國內機器人產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6%,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2%,實現供需雙增。
《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眾擎機器人在招聘平臺高薪聘請軟件開發工程師、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工程師、仿生算法工程師等技術崗位。近期加入具身智能賽道的螞蟻,也在招聘平臺開放招聘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系統和應用等崗位。此外,榮耀官網也發布多個機器人相關研發崗位招聘計劃。
高薪也難招人,可見人形機器人行業面臨的人才困境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教育體系滯后、技術迭代加速、企業需求變化等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此人才大缺口的背后,也是行業爆發式增長與技術迭代加速的雙重作用帶來的。隨著多模態大模型與柔性關節技術的突破,人形機器人研發正從實驗室走向場景驗證。在這一背景下,具備產品化思維的技術人才更是成為最稀缺資源,其市場溢價可能超過純技術研發者。
然而,傳統高校專業設置往往沿襲機械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軟件等單一學科路徑。在名稱上已經AI滿天飛,但是高校師資是不是跟得上,課程、教材、實踐的設置上是不是有助于培養開放型人才,都是令人擔憂的。有資料說,高校教材更新、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的周期通常需要3-5年,遠跟不上行業技術迭代的速度。多數高校受限于經費、場地等因素,難以搭建完整的實踐平臺。
尤其人形機器人作為典型的跨學科領域,需要學生同時掌握機械設計、電子工程、控制理論、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多領域知識。別說本科四年,讀到研究生也未必掌握核心本領。如果研究生培養的又是又窄又深的人才,又與跨界需求背道而馳。
市場既然已經對人才尤其待遇給出了清晰指引,那么倒推教育體系的變革就是迫在眉睫的。當下創業的年輕科技人才,有多少是在大學時候通過上課形成技能的,有多少又是靠自己潛心鉆研、孤獨摸索和試錯才走出來的?大學的就業率和人才的創新創業比例,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目標。作為供應社會人才的大學,能否真正在創新人才的教育上有所作為,的確是挑戰其培養機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