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執行高精度抓取時,始終面臨觸覺缺失的問題,依靠視覺系統,即便算法再強,也無法在接觸瞬間判斷力的方向、大小與滑移風險。這限制了機器手在柔性材料、精密組件和動態交互場景中的性能,使得“類人操控”長期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3D磁力觸覺傳感器進行分析,如何通過創新架構、標準化封裝、注塑成型與半導體級組裝工藝,解決傳統磁力式觸覺傳感器無法大規模生產、性能不一致、需要人工校準等根本性痛點。
從力學結構設計、磁體選擇、彈性體工藝、電子實現,到批量制造的可重復性驗證,在機器人滑移檢測和智能夾具中,分析其與壓阻式、光學式和傳統磁力式等主流觸覺方案的技術競爭格局。

3D磁力觸覺傳感器
機器人觸覺問題的本質,是如何在極小空間內以足夠高的頻率可靠感知三維力。
磁力式觸覺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可檢測3D力的天然優勢,但其決定性弱點也十分突出:磁體與彈性體往往依靠手工裝配,磁體的定位誤差、固化過程中的收縮不均、封裝不一致等因素導致重復性差,不適合規模化制造。
機器人產業要想真正普及觸覺,必須解決一致性、可靠性和成本問題。這也是本文技術的核心價值所在。

新傳感器的設計從封裝層級便開始圍繞“可量產”構建,采用TSSOP16封裝,整體尺寸僅5×4mm²,內部包含兩個獨立CMOS芯片,芯片中布置四個3D磁像素,呈正方形矩陣排列。
這種布局看似簡單,但為后續的差分解耦、共模磁場抑制、剪切力平衡感知奠定了基礎。其關鍵創新并不在單一組件,而是完整地將磁體、彈性體、封裝殼體與磁力計作為一個可控制造“系統”進行工程化設計。
最大的改變是傳統手工嵌入磁體的工藝被完全替代。
新方案采用釤鈷(Sm?Co??)磁體,通過注塑成型工藝將磁體嵌入彈性體結構中,再利用半導體級的標準化貼裝方法直接將該磁體-彈性體單元固定在傳感器封裝頂部。
釤鈷磁體的選擇并非偶然,它的剩磁高達1T,且工作溫度可達350℃,能夠承受彈性體固化時的熱加工過程。其熱穩定性也使傳感器在無需復雜補償的情況下保持輸出一致性。
同時,彈性體采用注塑成型,這意味著幾何尺寸偏差可以控制在20μm量級,遠遠優于手工灌膠的隨機性。
為了在不降低機械硬度的前提下提升靈敏度,設計團隊在磁體下方引入了氣腔結構。
氣腔并非為空間而空間,而是通過改變局部的結構剛度,使磁體能在低力范圍內獲得更高的位移靈敏度。
該結構可根據應用需求調整深度和面積,且其加工精度可控制在100μm級別,從而形成不同力范圍的產品變體,為機器人夾指、末端執行器、柔性手指等多種場景提供優化方案。
制造一致性是工業化的基礎。
為提高彈性體與殼體的結合質量,傳感器采用等離子體處理進行表面活化,最終剪切強度超過10N,比常規工藝高出5倍以上。
這意味著在機器人多次開合、重復抓取、撞擊沖擊的真實應用中,傳感器結構不易脫層或性能漂移,顯著提升壽命。
在電子實現層面,傳感器基于MLX90423磁力計,內部可輸出12路原始磁分量數據。
在調試模式下,每個像素的三維磁矢量可被直接讀取,便于建立對力的多項式回歸模型。實際原型受限于串行協議,目前更新率為50Hz,但已確認在重新設計數據接口后更新率可提升至1kHz級別。
這一更新率接近剛性壓阻式傳感器,使磁力式方案從“低速方案”躍升至“實時觸覺”的可行形態。
力計算模型中,差分設計是抑制雜散磁場干擾的關鍵所在。
四像素的均值減法可消除來自外部磁場的共模干擾,這讓傳感器不需要加裝額外屏蔽結構,也無需在機器人環境中擔心馬達、電磁閥等工業設備產生的磁場影響。
片上的溫度傳感器進一步配合回歸模型實現溫漂補償,使傳感器可在高溫工況下穩定輸出。
這種從入射信號、結構設計到算法校正的全鏈路抵抗干擾策略,使其比傳統磁力傳感器在工業環境中具備更強的實際部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