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把2026年非全日制會計博士的學費定為78萬,這是一期的費用,不是一年,一期要讀四到六年,消息出來以后網上討論很熱烈,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普通人工資一個月一萬已經算高,七十八萬得攢幾十年。
學校后來解釋說這筆錢主要是學費,具體分配需要詢問學院,非全日制招生簡章尚未發布,目前參考的是去年政策,這個學費標準只針對專業型博士,學術型博士基本免費或每年只需幾千元,收費差異明顯反映出學校在嘗試新的辦學模式。
招人的方式有三種,本科直博、碩博連讀和申請考核,前兩種門檻高一些,第三種最常見,得要有碩士學歷或者快要拿到才行,不過重點是,非全日制博士本來就是為在職人員設置的,結果學費這么貴,很多人覺得不太公平,畢竟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一年學費也就兩三萬,交大這邊卻直接翻十倍以上。
有人提出這筆費用由誰承擔的問題,校方點明關鍵,如果是聯合培養項目,企業能夠報銷,這句話揭示了實際情況,來攻讀這類博士學位的學生大多是財務總監、首席財務官等高層管理者,公司愿意承擔費用,是因為他們不僅看重文憑,更看重學校的品牌與實踐能力的結合,這屬于對人才的投資,而非單純的教育支出。
其實這不是學校亂收費,專業博士本來就要跟市場聯系,名額少學生有錢有資源,學校還得投入老師、實踐場地和企業對接這些成本,78萬看著挺多,其實是供需關系決定的,國家也在推動產教融合,鼓勵高校自己決定價格,交大可能是第一個這么做的。
清華復旦的非全博士學費只要十幾萬,交大的費用就顯得很高,可能因為會計專業需要更多資源投入,或者與安泰經管學院的特定項目緊密相關,但具體原因還不明確,關鍵是招生人數、錄取標準、合作企業名單和費用明細這些信息都沒有公開,缺少這些數據,人們就難以判斷這種培養模式是否可行。
我倒是覺得,這件事沒看起來那么簡單,表面上是學費問題,背后其實是企業和高校在重新定義“博士”這個身份,過去博士更多是學術的象征,現在卻可能變成職場的通行證,誰在出錢、為何出錢,這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