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想靠吃龜苓膏實現“烏龜滅絕”,得先把地球人喂成糖尿病。
這碗黑得發亮的甜品,名字里帶“龜”,總讓人腦補血腥場面——工廠大鍋里撲通撲通翻滾著整只烏龜,小龜們伸脖子求救,下一秒就被做成涼粉。別演電影了,真相遠比想象摳門。
圖片來源于網絡
去超市轉一圈,雙錢、王老吉、海天堂、生和堂……配料表挨個扒,確實能找到“龜”或“龜甲”倆字,但位置尷尬到懷疑人生——往往排在第十位左右,前面一水兒是“水、白砂糖、黑涼粉”。翻譯成人話:烏龜只是客串,糖才是主角。
有人不服,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方子,必須整龜下鍋。沒錯,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到廣西,士兵水土不服,當地人丟了幾片龜甲配土茯苓,熬成解暑膠凍——那是“初代龜苓膏”。但注意,當年用的是“龜甲”,不是“整龜煲湯”。再說那時候沒冰箱,熬十五個小時只為一口涼茶,聽著就勸退。
現代工廠更“雞賊”。法規擺在那兒:鷹嘴龜、金錢龜野外種群國家二級保護,抓一只踩三年縫紉機。于是廠家集體擁抱“人工養殖”,且只收殼不要肉。背甲腹甲拆下來,高溫熬出幾克龜膠,剩下的龜身子還能繼續養傷賺錢,烏龜表示“謝謝老板不殺之恩”。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非遺標準寫得明明白白:入藥龜個體得半斤以上,但沒說一碗膏要放一整只。市面常見的龜苓膏粉,10克就能沖一碗,龜甲在配料表排在末尾,含量比奶茶里的椰果還低調。按業內粗算,每千碗膏才消耗一只養殖龜的甲片,平均到單碗,烏龜連指甲蓋都沒貢獻滿。想靠吃龜苓膏“補到流鼻血”,得先把自己齁成糖人。
那為啥還非留“龜”不可?答案像前任:儀式感。龜甲膠滋陰降火,確實能拉一波“中藥Buff”,但劑量微到需要放大鏡。去掉它,黑涼粉加糖照樣能凝固,可“龜”字一拿掉,瞬間從嶺南神藥變成普通涼粉,身價直接腰斬,消費者不買賬,老板比烏龜先哭。
圖片來源于網絡
所以下回再有人端著龜苓膏碎碎念“可憐的小烏龜”,直接把這篇文章甩過去:放心吃,烏龜比你活得滋潤。真操心動物保護,不如先戒奶茶省點塑料杯,那玩意兒殺海龜可比龜苓膏快多了。
一句話總結:龜苓膏里真有龜,但一碗連烏龜的指甲蓋都耗不完,它只是個跑龍套的,糖才是拿主角劇本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