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過境,秋意漸濃,多地中小學生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假期——“秋假”。今年9月,商務部等9部門發文明確,在不改變放假總天數和教學時間的前提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這一曾在杭州實施21年的“老政策”,如今正在全國更多城市生根發芽。
從各地已公布的安排來看,春秋假多與小長假“拼假”,玩法十分靈活。杭州作為“先行者”,4月和9月各放3天春假、秋假,搭配十一黃金周能連休11天,若趕上周末則可拼出5天假期,給家庭出游留足時間;恩施、烏魯木齊的春假定在4月,分別放假2天、3天,前者能與清明假期連休5天,后者可銜接五一黃金周湊出8天長假;寧波、湖州、嘉興等城市則選擇11月放3天秋假,部分地區能連周末休7天;更特別的是烏魯木齊,今年還新增了12月1日至5日的“雪假”,并為學生提供免費滑雪機會,讓假期充滿地域特色。
為何春秋假能引發關注?一方面,春秋季氣候適宜,避開了寒暑假的酷暑嚴寒,更適合戶外活動;另一方面,這一假期能分流傳統長假客流——數據顯示,2024年國慶旅游滿意度僅78分,而增設3-5天春秋假,預計可分流30%的長假游客。從消費端看,效果已初步顯現:2025年寧波、佛山秋假期間,出發機票預訂量同比分別增長2.18倍、2.76倍,杭州2023年春假更是有35%的中小學生參與出行,遠超其他城市20%的比例。
不過,假期落地也需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調查顯示,79.3%的家長支持春秋假,但68.8%的反對者擔心影響學習,還有家長顧慮“孩子沒人管”“增加開支”。對此,杭州已率先行動,春假期間在多個城區設免費托管點,開放教室、圖書館等場所,提供閱讀、文體活動等服務,且不組織補課;政策層面,2025年《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將春秋假與帶薪休假、彈性錯峰休假并列,推動家長能“陪娃過節”。